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二十四章 《坐忘经》,认知觉醒(2 / 2)

加入书签

第二层境界:忘观,对应的是元认知与本质洞察。

元认知是指超越具体感官输入,监控并调节自身认知过程的能力。

在听钟声时,听觉皮层会弱化对音高频率的分析,转而激活前额叶-顶叶网络,聚焦声波振动的物理本质。

在现象学上,这被称为「悬置判断」,即通过「现象学还原」剥离主观解释,直接感知事物的原初呈现。

就像物理学家观察粒子运动,不会执着于「粒子」或「波」的单一描述,而是理解其概率云的本质。

最高境界:坐忘,对应的是自我消解与意识整合。

无我状态,就好像让自我处于一种「默认模式网络」的状态。

自我意识减弱,大脑进入低能耗的「整合模式」。

通过身体感知来锚定意识,减少对抽象自我概念的依赖。

觉存状态,有点像「全局工作空间理论」:意识不再被特定感官或思维内容所占据,而是进入一种全局性的丶去中心化的觉知状态。

这就好像让自身进入到了「心流」状态,动作与意识完全融合,自我边界消失。

总结来说,《坐忘经》的修行本质其实就是:

从计算到直觉:优化大脑决策机制,平衡逻辑分析与直觉洞察;

从局部到整体:从分析具体现象到感知系统本质;

从自我到无我:通过神经重塑消解自我中心偏见,实现意识扩展。

可是。虽然吴文又重新梳理了一遍自己对《坐忘经》的参悟,但他还是没有找到那种怪异感觉的来源。

「到底来自哪里?」

越是找不到问题所在,吴文内心的疑虑就越重。

遇到问题,吴文向来都是要解决的。

所以,他当即放下了所有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决心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天丶两天丶三天……

由于吴文这种投入的状态和以前修行时的状况大不相同,察觉到异常的师傅李淳风当即关切地询问道:

「吴文,你是不是遇到了什麽问题?」

「师傅,我没事,前几天师祖传授了我《三一归元算经》,我这几日一直在进行参悟。」吴文微笑着回答,表示没有问题。

闻言,李淳风这才放心。

但他随即又立马找到了至元师祖,因为他知道《三一归元算经》,这是楼观道中一门极其深奥的法门,修行过程中存在很大危险,所以他想向至元师祖询问一下。

马车中,至元师祖看着前来的李淳风,平静地说道:

「淳风,吴文的悟性比你想像的还要好,你无需为他担心。」

「师傅,我看吴文这几天的修炼状况好像有些异常,您看您是不是要多指点他一下!」李淳风担忧地建议道。

至元师祖听了,微微地摇了摇头:「这是修行的必经之路,有时候必须要靠他自己渡过,若是我插手,反而会阻碍他的修行。」

听了至元师祖所言,李淳风也不再说什麽,转身离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

终于,在第十一天的时候,吴文找到了这种怪异感觉的来源。

《坐忘经》修行与他的认知模式的深层冲突。

这就是吴文在突破固有认知框架时产生的认知重构现象。

在内景中。

当吴文试图用「忘算」境界中的直觉感知流水时。

他既能清晰「觉知」到水流的整体动态,却又无法用语言描述这种感知的具体形成过程。

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与他过往依赖逻辑推导的认知模式形成强烈反差。

这也就是所谓的「双加工理论」。

当人的意识中同时存在快速直觉的系统1与慢速逻辑的系统2时。

《坐忘经》的「忘算」训练强化了系统1的直觉能力,但系统2的逻辑惯性仍在尝试解析直觉的来源。

这就会导致两种认知模式在意识层面产生短暂冲突。

就好像是习惯用左手写字的人突然改用右手,肌肉记忆与意识控制之间的不协调会引发短暂的不适感。

还有。

《坐忘经》「忘观」的「悬置判断」要求剥离主观解释,直接触及事物的「原初呈现」。

这种默认模式网络会抑制与自我相关的记忆与情感模块,导致主观体验被客观感知取代。

所以,当吴文听钟声时,虽能感知声波的物理本质,却会发现自己对钟声的「音色美感」或「情感联想」完全消失。

这种「去主观化」的感知方式,让他感到自己仿佛失去了作为「人类」的独特体验。

再有。

修行坐忘时,时间感扭曲,身体感知变得模糊,甚至偶尔出现「旁观者视角」观察自己的奇异体验。

这种自我边界的消融,会让他感到既自由又恐惧。

这种种认知冲突。

因此才让吴文产生了这种难以言语的怪异感。

找到了问题所在。

吴文心中的忧虑也就此消散。

然后,他便立马投入到《坐忘经》的修炼中。

之所以吴文会不顾这些会产生的问题而进行修行。

是因为在他看来,虽然修行《坐忘经》时会产生各种问题,但这其实就是一条必经之路。

当直觉超越逻辑丶本质剥离表象丶自我融入整体时,旧有的认知框架必然崩塌。

这种「怪异感」的终点,正是《坐忘经》所言的「无算可算,无观可观,无忘可忘」。

一种超越二元对立丶直指认知本质的觉醒。

……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