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29 章 医学与生命13(1 / 2)

加入书签

【明朝时期,医学分为保守派和革新派,保守派以继承经典为主,革新派以创新为主。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属于典型的革新派,曾经在最初被保守派大力批评。】

听到天幕提起自己的往事,李时珍抚须长叹:“我这本书,出版可真是不容易啊!”

因为篇幅很长,李时珍如果自费出版,要交一笔天价的出版费——不是给朝廷的出版税,是给出版商的出版费,按照页数和字数收费。

李时珍自己是出不起,想要找出版商支持,却因为题材太过新颖,当时并没有这种“纲目”形式的医书,都被拒绝了,就这样成书后两年都没法出版。

后来有朋友帮李时珍想了个办法,找王世贞作序。

当时已经62岁的李时珍,背负着自己的书稿,长途跋涉去找当时文人界很出名的王世贞帮忙作序介绍,王世贞慷慨答应并且作序大加赞赏,此后南京书商胡承龙才愿意承印《本草纲目》。

——此王世贞,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被称为“后七子”之一,也是第一个提出“四大奇书”说法的文学家。他把《史记》、《庄子》、《西厢记》以及《水浒传》这四本书,列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四大奇书”。

此后渐渐演变,冯梦龙后来提出“四大奇书”,是《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三国演义》,到清朝《金瓶梅》被《红楼梦》取代,再到近代就有了“四大名著”的概念。

胡承龙虽然答应出版,但是出版过程长达十三年,李时珍已经从62岁等到了70岁,等得自己心力交瘁。

如果不是天幕夸过他是“药圣”,胡承龙为了利益力排众议抓紧时间出版,按照历史,要等到李时珍75岁给朝廷上奏折请愿时才得到重视,然后第一年李时珍就病逝了,并没有能看到《本草纲目》的出版。

这其中就有保守派当时更为势大,医学界更崇尚“学古”的原因。

哪怕出版之后,李时珍已经去世了,风波依然未散,李时珍被保守派大加指责,这种指责从明朝一直持续到清朝。

好在也有人支持,明朝时期对李时珍的支持者众多,还有不少人模仿他的风格写医书,但是到了清朝再次被批评,到清末外国文化入侵后,李时珍被批评的更狠了。

【但是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发展。不学经典容易忘本,不创新容易成为一潭死水。文化需要交流,医学同样需要。】

【在清朝有了医学杂志后,保守派与革新派的交流更加频繁,对医学的促进有了更好的作用。】

【这个医学杂志,就是清朝乾隆年间,医家唐大烈编纂的《吴医汇讲》,主张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开创了华夏医学杂志的先驱,非常先进。】

唐大烈听到天幕说起自己的《吴医汇讲》,精神抖擞,立刻吩咐仆人给他取一份《吴医汇讲》来,还特意取得当年发行的第一份。

他摊开书籍,只见卷首刊上写着一段话,正是

自己的理念。

哪怕过去了许多年(),自己已然不再年轻?()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看到这段话仿佛找到了初心,唐大烈忍不住喃喃念出声来:

“凡属医门佳话,发前人所未发,可以益人学问者,不拘内外女幼各科,无不辑入。”

他越念声音越大,最后一句更是铿锵有力!

他主张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反对门户之见。不同学术观点,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采用刊出,因此他的《吴医汇讲》栏目十分丰富,不仅有内、外、妇、儿各科,还有经典著作的注解阐发、学术理论的争鸣探讨,整个江浙一带的名医都在积极投稿,带动了当地的医学交流和发展。

天幕如此夸奖,唐大烈认为自己不负所望,终于做到了自己的初心。

而江浙名医同样支持,这是唐大烈应得的荣誉!

.

“这个医学杂志不错,我们不缺纸,也可以学。”忽必烈十分积极地说道。

他大元既有医户世家,又不缺名医名派,就缺个医学杂志了。

一句命令下去,朝臣与贵族难得达成一致,都十分积极。

医学发达了,有助于健康长寿,谁会跟自己寿命过不去呢!

“真希望我们也能活到后世的寿命!”虽然还年轻,被天幕剧透过会早逝的真金语气羡慕。

忽必烈看了儿子一眼,这一次表示非常赞同。

谁说不是呢,大元的医疗制度这么被后世夸奖,他们作为帝王和太子竟然不能长寿,这不是自己砸自己招牌嘛!

.

在不缺纸和名医的唐宋,都在快速地记医学会社和医学杂志怎么办。

但是到了秦汉,帝王大臣们齐齐唉声叹气。

“纸可真是个好东西!”

“印刷术也是。”

就是他们才刚刚研究出来,还不够用。

更重要的是,民间的识字率都不高,医学教育也没有普及,连分科都没有后世十三科那么多,名医更别提了,就算有了纸,各科都凑不齐一本医学杂志。

“先学走路吧。”大秦,李斯第一次遗憾自己老了。

他老了,来不及改行再去学医了,不然自己高地得把医学杂志整出来,自己的文列在第一页最醒目的地方传遍天下!

可惜,来不及了。

嬴政颔首:“不急,大秦有医家。”

众人顿时齐齐安心了。

没错,大秦的医家还没有遭遇后面被儒家打压的状态,还有完整的传承,大秦的医术本就是七国之中最厉害的,他们现在学习天幕的已经够用了!

【关于明朝的灭亡有很多个说法,亡于宗室,亡于党争,亡于经济危机,亡于气候剧变,亡于鼠疫等等。单独说一个原因都有些片面,而综合在一起,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反面全部集齐了,想不亡国也难。】

朱元璋闻言眼前一黑。

这么多问题!

他才刚解决大明宝钞的问题,还在想如何

() 教孩子,怎么一下子来了这么多!

朱棣也没好到哪里去,一瞬间甚至出现一种不想当皇帝的心情。

他看着朱标,真诚地问候:“大哥,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他保证,只有大哥还是太子,自己绝对不起异心。

朱标再次咳嗽几声,脸色都给咳红了,被朱元璋凶狠地瞪过来:“老四怎么气你哥了?”

朱棣连忙喊冤:“我没有!”

朱标想要帮弟弟解释,结果越着急咳嗽地越厉害,眼看着快喘不上气,朱元璋和朱棣都急了:“太医!太医快来看看!”

太医慌乱提着药箱过来的时候,朱元璋突然想到天幕上说大明的民间名医比宫中太医厉害,立刻吩咐:“去民间找名医!快,让人去民间也找大夫!”

朱棣一咬牙,亲自策马出去找人。

朱元璋想到天幕说过的朱标英年早逝,随后马皇后伤心过度也病逝,急的不顾帝王形象,在众臣面前慌乱的如同一个普通的老父亲。

朱标艰难地挤出声音:“父皇,看天幕,看天……”

“看什么天幕,这么多大臣他们没长眼睛吗?!”朱元璋紧张地抓住朱标的手,“他们都没你重要,我儿可万万不能抛下为父!”

朱元璋冷眼看着太医们针灸过后朱标并没有好转,更加愤怒,下意识就道:“若是治不好太子朕要让你们通通殉葬!”

吓得太医们手颤抖的差点拿不稳针,但是朱标及时阻拦:“父皇,不要殉葬,大明不能重开殉葬!”

朱元璋并非不知道后世诟病他重开殉葬,可是悲伤过度的人是会失去理智的,此时朱元璋依然霸道道:“要么你活下来,要么你们一起死!”

朱标无奈,却知道以父亲的霸道,一定会说到做到,只能提着一口气,坚持不让自己倒下。

太医吓得忙着施针煎药给太子续命,也给自己续命。

那一边,朱棣顾不上宫中禁令,一路策马狂奔,在应天府里直奔一位特意调查到的名医府上,把人直接提上马背就朝着宫中跑来。

入宫后,朱棣提着被颠的七荤八素的老大夫从马背上下来,大声道:“他叫滑寿!”

——滑寿,字伯仁,元末明初名医,极擅长针灸,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使针灸又得以盛行于元朝,并为后世针灸医家的规范。他著作的《十四经发挥》流传到了日本之后,日本的针灸医学也因此兴盛起来。

原本,滑寿是河南襄城人,长居江苏仪征、浙江余姚两地行医。因为天幕提过的各种行业交流协会,让他主动来到南京想要与同行交流,近日在南京为多名贵人治病针灸,因为针法卓越很快名扬南京,也让朱棣因此知道了他的存在,有意留意之后,今日逮了个正着。

而这一逮,也让朱标的命运有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

【前面我们说过经济危机,这一次,我们来说鼠疫。】

【对明清时代瘟疫颇有研究的复旦大学历史教授李玉尚曾经说过:“

罗马亡于疟疾,埃及亡于血吸虫病,中国也有金、明两个朝代亡于鼠疫。”】

【华夏从明末开始进入小冰河期,历史学家考证,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

【特殊的气候剧变让明朝天灾不断,崇祯年间,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旱灾、蝗灾不断,随之而来的就是因为粮食减产带来的饥荒,因为饥荒带来的流民,和人畜死亡引起的瘟疫。瘟疫随着流民带到了其他地区,引发了全国性的大型流行性鼠疫。】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也诞生了一位特殊的大夫——吴有性,古代的“瘟疫学”第一人。】

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东山人。

吴有性自幼学医,当瘟疫全国性流行时,他的家乡,江南地区同样灾害频繁,疫情严重。

当时的许多大夫使用治疗伤寒的法子去治疗明末瘟疫,却不知道这一次的瘟疫是鼠疫,与汉末瘟疫已经完全不同,因此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效果。

吴有性为了深入研究瘟疫的真正原因,深入灾区,在疫区不断奔走,寻求治愈之法。他发现了鼠疫与以往瘟疫的不同之处,大胆推翻旧法,大声喊出变革要求:“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

吴有性深入研究多年,根据自己在疫区中的治疫经验,著成第一部疫病学专著——《瘟疫论》,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疫病学专著,开创了华夏传染病防治的先河,也开创了世界传染病的伟大创举。

在此书中,吴有性认为瘟疫并非是六淫之邪侵略,而是因为“疬气”所致。所谓疬气,是指天地之间存在的一种“异气”,用现代医学的解释,就是“病毒”。

而且,吴有性确认,疬气的传播途径就是经由人的口鼻进入人的体内,疬气的盛行是和地区、气候等有着密切关系。

吴有性还注意到,当传染病广为流传时,健康的人和患者接触之后,要隔若干天才会显现出这种疫病的争创,所以他认为疫邪到发病是有一段间隔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病毒潜伏期”。

对于治疗之法,吴有性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种病只有一种药治疗,已经认识的同样的传染病不同体质的人会出现不同症状。

吴有性还提出:“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

“种属免疫”在现代医学之中是常识,但在当时要得出这样的结论非常不容易,吴有性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去探访乡下,亲自去牛棚、猪圈和鸡舍之中实地考察,最终系统地写入了自己书中。

然而,吴有性的创新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甚至被后来医学大家们视作“异类”。

清代的中医大师陈修园对《瘟疫论》如此评价:“创异说以欺人,切不可随波逐流。”

.

“这明清真是不缺什么就轻视什么,换做我大汉,这样厉害的名医当然得重视,朕愿意千金聘之!”

刘彻羡慕到想抢人,发出高薪挖墙脚的声

音。

可惜,吴有性听不到。

但是大汉的名医是可以有机会听到的。

于是刘彻只能叹息一声,转向大汉:“颁布朕的旨意,朕千金聘名医,召天下名医入长安共商太医院和太医学校之事!()”

大汉的医学人才,还是太少了。

可惜不能时空穿梭,不然能抢到手的名医太多了。

刘彻自言自语:“以朕千古一帝的名声,若是能去后世招揽名医,一定能招揽很多吧??[()]?『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大臣们:“……”

陛下对自己似乎有什么误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