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25 章 医学与生命9(1 / 2)

加入书签

【在宋朝从上到下的倡导医学下,有文化的儒生开始加入医学团队,这让医学生的文化素质更高,能更好的深入研究医学。】

【医学分科也因此有了非常细化的分科:大方脉科、小方脉科、眼科、风科、正骨科、疮肿兼折疡科、产科、口齿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九科,比唐代多出一倍以上。而后世沿用的十三科也是以宋朝九科为原型。】

唐朝,李世民不服。

“这也是大唐先打下的好基础,有了基础才能发展。”

大唐的太医们也表示不服。

“曾经的大唐没有十三科,现在宋朝有了,大唐也会有。”

而秦汉的太医们,正在奋笔疾书写奏折,准备请示陛下兴医学,细分科。

【宋朝是中医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时期,医学分科的精细代表着医学人员的专业化、技术的精益化都有了巨大进步,是中医发展的重要节点。】

【比如,宋朝出现了“儿科圣手”钱乙,“经方大家”许叔微等名医。】

【钱乙是华夏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也是华夏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正在家中给收养自己的姑母贺寿的钱乙一愣:这“儿科圣手”“幼科之鼻祖”,该不会说得是他吧?

儿科一直被称为“哑科”,因为小儿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病痛,加上体质柔弱,药物的选择性有限,许多大夫宁愿医治成年人也不愿意医治小儿。

但是钱乙自幼父母双亡,靠着姑母收养、姑父传授医术长大,更能怜惜小儿的痛苦,反而走上了这条别人不愿意走的路,如今已经在家乡以擅长治疗儿科小有名字。

“恭喜仲阳,名垂青史!”

来祝寿的客人本就是友人亲戚,此时集体转向恭喜钱乙,钱乙的姑母姑父更是高兴,看钱乙的眼神比自己亲儿子还亲。

“不愧是我吕某亲自教养长大的,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把钱乙引上医学道路的姑父吕氏激动地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亲儿子兼亲弟子青史留名,拍着钱乙的肩膀,脸色兴奋的像是喝醉了。

下一秒,吕氏的表情猛地一顿——

【钱乙的方子中有一方大家非常熟悉——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男人最爱!】

“啊?”钱乙笑不出来了。

周围恭维道喜的人表情也诡异了起来。

这药物,怎么听起来跟儿科没什么关系呢?

该不会又是那张苍和屁股的关系吧?

“儿啊,你不会……”姑母刚开口,又觉得别扭,用胳膊肘捅了捅丈夫,最后是姑父吕氏扭捏问道:“仲阳啊,身体不好就要直说……”

钱乙连忙喊冤:“我不是!我

没有!”

【但是谁能想到,这原本其实是小儿专用的呢~】

钱乙松了一口气,友人们终于明白,不是钱乙自己出了问题。

但是洗脱冤屈的钱乙知道真相后依然愤愤然:谁!谁改了他的方子!他好好的儿科药方,怎么变成了“男人最爱”!

【钱乙的“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钱乙加减化裁后作“地黄丸”,用来当作幼科补剂。】

【钱乙的做法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由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独脊髓组成,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

【到明朝医学家龚廷贤、薛己,对肾阴尤为重视,经常给肾阴虚者开“地黄丸”方。钱乙认为小儿纯阳,特意取出张仲景药物中的肉桂、附子,但是薛己再次将其改用之后,在所著的《正体类要》中,将地黄丸的名字前冠以“六味”,于是“六味地黄丸”之名流传于世。】

【如今,“六味地黄丸”已经成为华夏中医的一个重要代名词。不仅是滋阴补肾,可以治疗成人因为肾亏出现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我国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的作用,对于克服学习和记忆障碍及巩固记忆均有疗效,用药时间愈长,药效越明显,并可预防进行性痴呆及健忘症,如今远销海外,日韩欧美都很受欢迎】

钱乙:“……”

懂了。

演变着演变着,就成了后世的“男人最爱”……

可是他的“地黄丸”,最开始真的只是儿科专用……

明朝薛己连忙对着自己的病人道:“你看,我的六味地黄丸真的治肾虚有效果,我没骗你吧!”

病人哈哈一笑,大方掏银子,还不忘调侃:“恭喜薛神医,青史留名!”

薛己尴尬地笑了笑,这种留名法,不知道会不会被人骂?

尤其这天幕,不知道多少人能看到?万一医学老祖宗张仲景和这地黄丸主人钱乙都能看到,会不会想揍他?

【因此,有人认为钱乙是开辟滋阴派的先驱。】

【此外,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

荆咕直接把钱乙的方剂列举在天幕上,实在是许多都很眼熟,至今仍在使用。

比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由生地黄、甘草、木通组成;

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即泻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组成;

治肝肾阴虚、目鸣、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使君子丸等等,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

南宋时期,北方偏远的山村里,依然有穷苦

的百姓看不起病,也领不到朝廷发放的药物。

天幕这种看似遥远的影像,对他们来说反而是最近的帮助。

一户靠打猎为生的猎户激动地催促妻子:“好详细!快抄!快抄!”

“有了这方子,日后我家孩子也可以有病自己治!”

妻子是因为战争流落到村中的秀才的女儿,是家中唯一识字会写字的人,此时一边忙着记录天幕上的药方,一边头也不抬道:“天幕说了,有病要去看医生。”

“我若是看得起自然要找医生,这不是看不起嘛,哎。”猎户也很惆怅,但那又有什么办法。

他们这一片地区属于金人占领的沦陷区,没有田地,还总是被金人剥削,别说正常看病,有大夫也不敢往这块地跑。

猎户看着这一片在外人眼里最危险、但是对于他们一家来说是最大的生存保障的深山道:“若是天幕把药草的模样和图片也放出来就好了,日后家里见到也能去找找,不说自己配药,也可以卖草药挣钱日后的看病钱。”

靠山吃山,他靠着山林能打猎换取粮食布帛,维持一家人的生存所需。但是山林还有无数的植物,可惜他不认识,不然比面临野兽危险小多了。

妻子道:“你说的有道理,没准后面会有,我们留意一下。”

“嗯!先把这个记好!”猎户激动地搓了搓粗糙的手掌,看着妻子娟秀的字迹,虽然不认识,但还是觉得好看,还好用,忍不住夸道:“还好我娶了个好媳妇,识字会写字,不然看到了也是睁眼瞎。”

身为秀才女儿的妻子笑嘻嘻挑了他一眼,手下不停,一边快速记载,一边在心里道:还好她母亲坚持要让父亲她学写字看书,不然真若是依照爷爷奶奶的说法,说什么女孩儿学些女工就罢了,那可是错过如今天幕上的知识。

别的不说,就自己这夫家,一大家子几兄弟都是猎户,会写字的就她一个,往日还嫌弃她会写字又不能出去教书挣钱,现在都要仰仗她来写字记录天幕内容,对她客气多了。

别的不说,她日后一定要让女儿也好好学习,看家里人还说不说什么生女儿无用!

【钱乙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但皆散失不传。现存《小儿药证直诀》,或叫《小儿药证真诀》是钱乙逝世后六年,由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医学理论,医案和经验方搜集整理而成。】

【《小儿药证直诀》是最早记载辨认麻疹法和记百日咳的证治,也是最早从皮疹的特征来鉴别天花、麻疹和水痘,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儿科专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

钱乙感激地看向自己一起带来祝寿的一位不起眼的年轻弟子:“季忠,为师多谢你。”说着朝他鞠躬正式行了一礼。

阎季忠手忙脚乱连忙躲避:“师父,您折煞我也!若不是您当年救活了我,哪有我如今的活命!”

钱乙行医时,曾经救过不少小儿的性命,他后来的

徒弟阎季忠就是其中之一,哪怕阎季忠当官之后也没有忘掉这份救命之恩,主动来找钱乙学医。

两位师徒你来我往客气一番,气氛无比融洽。

【《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称钱乙的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不过我个人觉得钱乙也得感谢一下徒弟阎季忠,毕竟没有他也没有自己名传后世的医书。】

【比如,许叔微,虽然据说他著作了《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对伤寒学有较多发展,于晚年又著作《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还有《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等医书,但均未见行世。但凡有一位弟子能帮他保存或者传播医学理念,也不至于今日无法给大家介绍。】

听到钱乙被各种夸,还在等待自己被如何夸的许叔微如遭重创。

他写了那么多本书,竟然都没有传到后世?

“未见行世”到底是失传了还是没有刊刻流传到民间?

眼看着天幕直接将他一言带过,许叔微坐不住了。

“不行,我辛辛苦苦写书,不是为了闭门自己欣赏的!”

大宋可不流行闭门造车,也没什么文人学医不体面,他就算是大学士,也是喜爱名声的。

“今天我就去刊刻,多印一些!”

【宋朝在抗疫药物与抗疫方法上也出现了新的进展。】

【尽管人痘法要在清朝经过康熙皇帝得到推广,但是人痘法最早也是在宋朝开始尝试的。】

【天花,古称为“痘疫”,原本是一种只存在与动物身上的病毒,然而随着人类向农耕文明转化,畜牧业的发展壮大让天花病毒成为了一种威胁人类生命长达千年的病毒,并且从西方传到了东方。】

【在晋朝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最早记录了天花传入华夏的过程。到唐高宗时期,王焘的《外台秘要方》记载,随着鲜卑族建立政权,天花从西域传到了江南。】

【到宋朝时期,天花已经成为了夺去幼童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民间甚至有说法“说娃只一半,出花才算全”。直到有了人痘法的出现,才有了对天花的免疫方法,而这个方法,与北宋的丞相王旦有关系。】

北宋真宗年间,当时的宰相王旦一连生了几个子女,都死于天花。

他老年时又得了一子,名为王素,为防王素再遭天花,于是召集天下名医商议防治方法。峨眉山上的一位名医通过将毒性减弱的人痘痘苗通过鼻腔粘膜为王素接种,

“天不绝我王家,我终于又有了儿子!”北宋真宗年间,宰相王旦晚年再得一子,高兴地老泪纵横,小心翼翼抱着儿子,亲自为他取名:

“吾儿,名为王素!”

王旦并非只有这老来子,年轻时一连生了几个子女,全都死于天花。

本以为自己要惨遭绝嗣,没想到晚年竟然又有了麒麟子,王旦激动中还有担忧:“我年轻的儿女全部死于天花,我的素儿如何才

能保得住啊!”

他的老妻同样心疼这家族中唯一的子嗣,心惊胆战看着孩子长大着,长大着,京中又开始流行天花,终于坐不住了。

老妻提议道:“相公,王素如今也大了,总要出门读书,不可能一直关在家中。这痘疫凶险,不能只靠躲,不如让天下名医来商议,以重赏来鼓励名医想办法。”

王旦抚须思索,王素也到了要开蒙的年龄,不论是去学堂还是请夫子,总得接触人,自己一直把王素关在府上,王素自己都有意见了,最近叛逆的很。

王旦也没有别的好的办法,只能答应:“好!就依你言!”

他很快就在宰相府门口张贴了告示,重金悬赏名医为自己的老来子防治天花,并且派人向民间传播消息。

宋朝行商繁多,消息四通八达,很快将王旦的要求传向四面八方:

“听说了没,王相公以重金宴请天下名医,求小儿防治天花!”

“听说了没,王相公家……”

“听说了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