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55(2 / 2)

加入书签

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情况便是,现在的时间已经所剩不多了。

对方是进攻方,他们是防守方;而对方已经打到家门口,他们却还连防御的措施都还没有实施。

直到国际会议后,才确定下初步的系外飞行器的拦截方案。

依然是延续原先定下的两个方案,先尝试拦截,再进行多飞行器从各个节点进行定点拦截,以木星作为天然屏障为地球挡下有很大可能发生的爆炸危机。

接下来就是进入拦截飞行器的研发工作。

原本前面参与项目三组会议的只有来自国内航天院和天体物理院的将近三十余人,对天体进行模拟分析制定策略。

接下来就需要从全国各地的航天院调派更多科研人员过来参与研发工作。

主要研发基地是在西北,各项数据指令也从这里发向全国各地的其他航天研究基地。

而全国的关于天体X的航天研究项目组又根据项目的不同分为总指挥部、负责方案一的一二三四组、负责方案二的五到十三组、负责空间站行动指挥的十四组、负责动力源的十五组。

俞妙则作为吴教授的副手也是来到西北这边工作,不过她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负责各项研发参数。

这和过往的火箭卫星探测器发射的项目

都不一样,无论是参考数据、适用材料和动力源都是完全不同的要求,在研发阶段最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宇宙条件下完成能量的转换,令最后撞击的能量达成一击毙命的结果。

直到第二年春进行人造卫星发射工作,并将原定选择的五种材料送到太空环境,由空间站宇航员协同完成太空环境下的实验操作,最终选定C材料作为拦截航天器的主要材料。

进入紧锣密鼓的设计研发后,总指挥部这边的日程就是各组负责人将任务部分落实到实质内容进行讨论修改,再将部署好的细化内容分下去进行实施,而总指挥部所在的西北航天基地则是和物理科学院进行对接,研究发射时间、发射轨道、待命轨道和任务安排。

这次将要到天上执行任务的航天器,包括两艘航天飞船、九艘负责拦截的航天器;前者需要空间站中的宇航员进行数据操控执行任务,后者则是由总指挥部进行指令发布操控。

同时已在宇宙中执行追踪任务的探测器传回最新获得的系外飞行器的数据。

此前系外飞行器已经再次擦过地球航行轨道线,并且出现再次加速航行的趋势,且在岩体燃烧过程中体积质量也出现减少的情况。

以目前的情况看来,很有可能系外飞行器将会在一年后抵达近地回归点,并且有15.78%的概率会直接撞上地球。

一年后,也正好是系统提到的系外飞行器第二次经过近地点的时间。

这个时间已经是比之前所预测的任何一个时间都要接近正确时间点了。

而15.78%的这个概率已经很高了,在很多人看来他们的最后期限也就是这个时间点。

如果不能在一年内完成拦截,那么地球很有可能会遭到撞击而陷入极大的危机。

作为与会最年轻的研究员,俞妙则对这次的任务轨道选定点做各组信息同步的工作汇报。

首先在天体模拟的结果看来,系外飞行器有很大概率会在一年后的2020年3月-6月这个时间段回归到近地位置,而他们所选定的任务点必然不能距离地球太近,否则爆炸后的陨石体也有可能会对地球造成极大的危害。

而从现在到明年的土-火-地三颗行星的运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