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7章 鬣狗(2 / 2)

加入书签

「嗯,安全无小事。和人家好好相处。」

「知道的。」

随着路遥的答应,孙立强直接拿过来了一份文件:

「给,你看下吧。电子通讯丶半导体设计丶实验物理……都分好类了,包括之前给你研究滤波器的史明在内,都在名单里了。」

史明是路遥特别要求加上去的。

在项目最开始的时候,他的那款滤波器为路遥提供了相当稳定的数据,而这时候自然要回报人家一下。

他开始翻阅。

整个项目的大把控方自然是学校,其中还配备了监察之类的。但研究核心里,路遥是绝对的主C位。

这一点,哪怕孙立强也在这项目里,也不会去抢弟子的功劳。

说白了,在面对这个项目的时候,所有人都要「哄」着路遥。因为只有他开心了,才能带来更好的东西。

而在学术界,虽然鸦占鹊巢的事情并不少见,可当你拿出来了一份跨时代的研究时,任何黑暗都不敢在这团光辉下出现。

光所照之地,黑暗亦无从遁形。

这也是为什麽路遥会说光靠这一个研究,只要他想,他就能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到白头的原因。

这项目,离了谁都行。

唯独离了他不行。

而当项目可以离开他的时候,那就证明这款射频晶片已经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而如果是「世人皆知」的程度,那麽表明至少北斗已经全部叠代完毕。他的名字,将会和这颗东方人类闪耀之星一同,刻录进光辉的历史中。

不过……

他把资料翻完后,有些无语:

「咋感觉这麽多鬣狗呢?」

所谓的鬣狗是形容词,意思是那群喜欢分功劳的人。

履历一个比一个好,但实际上都是挂名。比如手里的这份名单……

「一,俩,仨……四个三作,三个研究团队,一作的论文就两篇……这些人也要选?」

论文的重要性,其实就是从高到低的排序。1作自然是功劳最大的,然后往下排。而通常情况下,在没有特别说明时,整个研究的功劳从三作丶四作之后,就被归纳为团队的一员了。

而这种三作或者团队比较多的,要麽……是关系比较硬,虽然没啥能力,但还是能在团队这一项里有个名字分杯功劳。要麽就是纯粹的没啥能力,天资有限。

反正走到哪都算不上尖端人才。

所以路遥才有些纳闷,导师怎麽会选这些人……

而听到弟子的话,孙立强指着上面的别针说道:

「我正想和你说,用别针卡着的这份资料,基本都是关系户。有人找到了我,而有人则乾脆是让认识的人找到了我。这些人多多少少都在学校或者在其他地方有些关系,研究虽然没走漏风声,但一些暗示性的消息,他们还是知道了。所以要不要加,看你。加了呢,你以后走到哪,他们都欠你个人情。但团队的臃肿是不可避免,但他们也不会找什麽麻烦,毕竟这是学校的重点项目。但如果不加……心存芥蒂倒谈不上,但你没了好处也是实话。」

「哈。」

路遥乐了。

他需要好处麽?

自然需要。

功劳丶资历丶学术成就……这些都是他需要的。

但唯独不需要这些学术鬣狗。

或者说难听点,叫学术野狗。

他搞过研究,知道关系户有多难搞。

别的不提,路遥经历过最现实的例子,就是他在研究生时期,跟着的师兄课题组接手了一个28NM晶片功耗优化设计的研究。

能在研究生时期接到这种活,他真挺兴奋的,一个劲的夸师兄牛逼。

结果呢……项目立项后,团队里莫名其妙的多了仨人。

以前完全没听说过的三个人。

一开始他还没多琢磨,以为是师兄自己扩招的人才。但后来发现不是那麽一回事……

这仨人里,有俩是澳洲的水硕。

干啥啥不会,吃啥啥不行,但摸鱼偷懒绝对是第一名。

路遥一开始还傻乎乎的和人家聊技术,聊思路,搞实验……结果慢慢的发现不对劲。

这仨人的专业水平不仅一塌糊涂,甚至连最基本的东西都不算特别懂。而在团队里……几乎可以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他问了问才知道,这仨人都是关系户,有背景那种人,跟自己这种苦哈哈的牛马研究生压根就不是一路人。

而等研究课题成功后,上报时,这仨人的名字,分别排在第四第五第六……你瞅瞅,竟然没被归纳为团队,而是特别提及的人。而路遥这种干实事儿的人呢,则老老实实的成为了「团队」的一员。

你就琢磨有多离谱吧。

但那会儿他才刚研究生。

后来一步一步硕士丶博士丶博士后的往前走,到了研究所后,凭藉高情商也能力得到了导师的赏识与推荐,在研究所里成了骨干人才后,他忽然才发现……那几个关系户混的竟然也不差。

这就挺离谱了……

但那会儿思想也成熟了,你干你的,我忙我的,大家互不干涉。

得过且过就是了。

谁让他只是一个研究员呢。

论背景,他家最大的官就是老爸那边在县里当劳保局副局长的叔叔。

但那也仅仅是县城而已。

可现在却不同了。

他是需要很多东西,但唯独讨厌这种啥事不干混吃等死的鬣狗。

于是,在孙立强的注视下,他直接摇了摇头:

「我不需要什麽好处,也不需要这种人。这种人他们加入进来能干啥?混吃等死?」

「唔,从某些方面而言,他们确实能力比较一般,或者说更直白一些,对研究没有丝毫用处……但我想的是为了你的长远考虑,有时候一个人情能顶你好多努力。」

「……」

他没去琢磨这里面的「人情」会不会有孙立强。

而听这意思……应该是有的。

但问题是,他对团队的要求,其实真不低。

至少在三年之内,所有人的研究,都是要等他这边的团队对模型进行技术上丶物理上的优化升级叠代,之后才能各自部门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深入研发。

他这边团队一旦慢了,那麽真就是一步慢,步步慢。

所以,他想要的是高精尖的人才,而不是臃肿的结构和混吃等死的人。

于是,虽然明知道可能这里面有导师的人,但他还是摇摇头:

「还是别了,人少,不怕。但就怕身边跟着一群猪队友,那才叫真正的难受。」

说完,他想了想,又补充道:

「我能理解老师的意思,但至少在研究前期,我不需要这麽臃肿的人员。所以,如果可以,让他们先在后面排队吧。这两年,咱们优中选优,而到了后面……再开个口子,您觉得呢?」

他没给说死,等同于给了面子。

给了导师面子。

至于其他名单的人员,履历看上去还可以,到时候一点点的优胜劣汰就是了。

而听到这话,孙立强也点点头:

「行。」

这个折中的办法他琢磨了一下,应该是大家都能接受。

也只能接受。

毕竟……谁让这项目唯一的主导,只有自己这天才弟子一个人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