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笔墨问沧桑(1 / 2)
神京,贡院。
举着考牌的小吏,在贾琮面前走过,他就已将三篇四书文丶四篇五经文记住八九成,然后奋笔疾录在稿纸上。
等那举牌小吏返回,再次经过贾琮面前,他就将七篇考题完整记全,然后将笔录少许疏漏之处,一一补全。
当初院试和乡试之时,首场的书经之题,经常出现从四书五经中截句搭题。
虽显得謷牙诘屈,歧义丛生,用意是考核学子对书经的精熟程度,以及文辞应变能力。
但是,科举进入会试阶段,凡能入春闱的举子,无不是读书人中才赋出众者。
这些人无不是精读书经,烂熟圣贤之言,再用院试丶乡试时的截句搭题之法,考验这等入试举子,未免有些太过浅陋。
因此,会试出题讲究化繁为简,再归本源,更多是从书经之中截取整句,作为时文考题。
因这些书经整句,已经历代先贤无数注释解说,以此为题,想要立据阐述,寻常难越藩篱。
应考举子面对此类考题,想要立论新颖,别出心抒,高于众人。
没有宏妙的眼界见识,文气纵横的神鬼之笔,是绝对难以做到的。
因此,往往这类大巧若拙的考题,更能考较和甄别应试举子的才情高低,并由此评等出合格的上榜举子。
会试首场比试的首道考题: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正是从书经截取整句为题的会试考题,题目的题干出自《论语》泰伯篇。
而这一段话,自古以来不知被多少文人雅士,自比其志,自勉其心,多少有些用滥了。
用这一整句作为考题,很容易就写成陈词滥调,平平无奇,想要据此着奇峭新声之文,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本年会试考生达三千馀人,一场会试分为九日,又分为三场,对于主考官和同考官来说,考后阅卷的任务十分繁重。
会试首场的书经时文,虽是春闱科举的根基之试,但历来为应试举子所重。
因为,如果连书经时文都不过关,后面两场的论判丶策问考得再好,也会被考官黜落。
因此,每个应试举子,对首场书经时文都不敢掉以轻心,而首场首道题更是重中之重。
因为它最先受到阅卷官关注,决定主考官对考生才学高低,最初的印象和认知。。
如果书经首题都写得稀烂,或者平平无奇,应试举子想要登第,便没那麽容易了。
……
关于首场首题的紧要性,每个应试举子自然都懂得,人人都不敢掉以轻心,为了挖掘奇思,得以破题立新。
有人绞尽脑汁,苦思冥想,迟迟不能下笔。
有人触类旁通,若有所悟,兴冲挥笔拟句。
贾琮并没有急于下笔,因为对他来说,应考的时间十分充裕,他心中想的这道书经首题,是那位主考官出的。
他的授业恩师柳静庵,曾经官拜礼部大宗伯,曾经担任过数次乡试丶会试主考官,关于应试撰文,有鞭辟入里的深思。
柳静庵曾和他说过,任何一位主考所出之题,都不会是无根之源。
每一道春闱考题,都包含出题人的文思秉性,隐约牵扯出题人仕途人生跌宕沉浮……
每一位主考官出题,都是言其志,问其心,以考题为承载,考较天下学子,遴选与其心志相近的才俊。
虽然,这是主考官和考生隐形连结的脉络,但却是他们之间最真实存在的联系。
每次科举张榜之后,座师和上榜考生,之所以会形成紧密牢固的关系。
不单单是座师对考生的点选之恩,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在文脉词章上的志同道合,是最有可能成为相互同盟的群体。
这是儒教道统平治天下的基本准则,也是文官群体结党合势的隐形手段。
……
像柳静庵这样扛鼎天下的大儒宗师,和那些只知皓首穷经的庸师相比。
前者不仅传授书本之义,更传授书外之学,人心术法。
贾琮得柳静庵多年倾心教导,被他视为晚年的衣钵传人。
加上贾琮本就是累世之人,心思眼界有常人没有的前瞻性,对柳静庵所授更容易触类旁通,所学所得,愈发能青出于蓝。
正是出于主考官和考题的特殊联系,在贾琮春闱入试之前,柳静庵曾对自己少年弟子,详细剖析春闱三大主考的秉性来历。
这三位春闱主考,虽年资和柳静庵都相差很远,但是柳静庵致仕之前,这几人都已在官场崭露头角。
柳静庵虽然退出官场十几年,但人脉根底深厚,通过日常来往的官场故旧同僚,自然对这几人都知之甚深。
内阁大学王士伦,少年成名,城府深沉,深通以曲求直,通晓进退有据,才能这等年纪便位极人臣。
礼部尚书陈墨,资历精深,圆滑通透,常常能临危步险,还能明哲保身,是官场上有名的不倒翁。
黄宏沧因中途退出主考之位,所以不在贾琮的推测之中。
户部户部侍郎徐亮雄,因是临时接替主考官之位,完全意料,所以柳静庵并没有对贾琮剖析此人。
但是贾琮日常也听过徐亮雄一些传闻,说此人当年虽和一甲失之交臂,但也是天下闻名的俊才,自视颇高……
他们这几人,哪个心怀君子之念,深思大义之道,推演托孤之想……
贾琮手持黛玉所赠的紫毫湖笔,在稿纸上随意写画,梳理思绪。
他用的这支紫毫湖笔,经过黛玉亲手润锋,以姑娘家柔劲手力,书写过百字磨砺,笔力柔中带韧,书写十分流畅。
随着稿纸上笔墨点画,文辞流动,他突然想到,自己生在世勋富贵豪门,却长于微寒窘困之境。
仔细想来,其实有不少疑窦之处。
这些年能够起势翻身,难借外力,归根结柢,靠的是书经举业,一时思绪微微翻涌,胸中渐生出慷慨之气……
……
伯爵府,黛玉院。
黛玉也是大早起来,她估摸眼下时辰,贡院里面必定已经开考。
她相信以贾琮的解元之身,出色的文采课业,春闱及第并不在话下。
只是他一去九日,这府邸少了他,就显得异常空落,让黛玉有些坐立不安,在自己院里呆得实在气闷。
便带了紫鹃去了贾琮院子走动,其实他今天都不在家,不过是过去闲逛罢了。
等到进了贾琮院子,发现里外都静悄悄的,和往常十分不同。
院子里的姑娘丫鬟一个不少,全部都在家,连五儿今日都没去西府理事。
芷芍在贾琮房里整床帐衣物,五儿在堂屋百无聊赖,看着晴雯做针线。
英莲在贾琮的书房中,趴在书案上似睡非睡。
龄官也躲在房中没出门,连平时一向乱跑的豆官,今日也不见她出来闹腾。
黛玉进了院子,便往贾琮的书房而去,心中却是想着,往日这个时候,他可都是在书房专心读书。
等到她进了书房,趴在书案上颇为无聊的英莲,听到门口的脚步声,一双美眸略有些呆萌的看去,见是黛玉便起身迎上。
问道:「林姑娘,怎麽今天也来了?」
黛玉说道:「今日无趣,不想在自己院子呆着,就出来逛逛。」
她见这间书房被整理的洁净如新,没有了贾琮以往读书之时,整案书籍堆放的臃肿杂乱。
黛玉心中轻笑,自己这三哥哥虽满腹才情,骨子里却是经世致用的性子,如果不是为了科举,他才不会每日埋头经卷。
他对此次春闱志在必得,信心满满,所以入场之前,就早早收拾了书房,一副只待榜上题名,从此自在逍遥的做派。
黛玉随意浏览书房,目光不知不觉,落在墙上悬挂的那张古琴。
英莲随着她的目光,也看到墙上悬挂的古琴,她知道这琴是少爷的宝贝,平常只让芷芍和自己抚尘保养,其他人都不敢碰的。
英莲笑道:「姑娘每次进书法,都和三爷弹这古琴为乐,今日三爷不在,姑娘不如也抚一曲来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