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13章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2 / 2)

加入书签

「农田水利法?」

一看标题,刘晏就陷入了沉思。

「官府一口气没收了很多大户家的土地,起码是对半砍了,一定会有人不满的,而且这些人数量还不少。

新颁布的农田水利法,以未来汴梁城周边地方为选定范围,开凿运河支流,引渠灌溉。

参与开渠的家庭,便可以拥有水渠沿岸的新田使用权,根据开渠工作量的多少而定。一户最多十亩封顶,无论有没有佃租在身的,都可以参与。

具体细则,你好好参详一下。如果开新田补偿赎买田的方式可以推广的话,便在其他各州推广。

先试验一段时间看看效果如何。」

方重勇正色说道。

「此法有道理,可以一试。」

刘晏微微点头说道。

官府收大户的田,不是要把大户的人全都逼死,而是要打断土地兼并的势头。

这个是不能不做的事情。

而开漕渠,开新运河,开新田,则可以缓解大刀阔斧改革带来的阵痛。

换句话说,不至于说把人给逼得上吊。

大户们不见得能开新田,官府的政策不是为这些人准备的。但是大户家中的佃户开了新田,有了土地,则可以自然而然的消减大户们兼并土地的能力。

家中没有那麽多的佃户,也就维持不了那麽大面积的土地了。大户们就算想闹事,也没人愿意跟着他们起哄。

此为釜底抽薪之法。

农田水利法,很明显可以增加汴州百姓参与农耕的热情。这是一种典型的刺激生产,鼓励农耕的政策。

运作得好,效果不可估量。

「节帅,这汴梁城建起来以后,了不得啊。」

刘晏忍不住感慨道。

城虽然还没开始建,但是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已经是在超前布置了。

设立的分运河,显然有护城河的性质,也跟城中水源和城中运输有关。除此以外,这些新开垦出来的良田,都是有灌溉水系的,粮食的产出可以保证。

这些政策是为了什麽准备的呢?

就是为了给将来规模惊人的汴梁城提供粮食的!

刘晏精通经营之道,一看方重勇的种种规划,就知道这些都是围绕着新都城的经济民生打造的。

水源丶交通丶粮食丶人口丶住所等等,都在规划之中。

待城墙建好的那一刻,新城便能水到渠成一般,矗立于多条运河交汇的黄金地段。

其影响之大,要以百年来计算。

「汴梁城无漕运之忧,也不必将粮秣辛辛苦苦的送到长安。

将来每过一天,节帅麾下的军力便要强上一分。

下官以为,节帅将来或许已经不需要定都长安了。」

刘晏若有所思的说道,他似乎明白了什麽。

方重勇的思路,跟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他看到的长安的颓势,以及先天缺陷。

关中是个死胡同,已经承担不起庞大帝国的首都。关中无论怎麽样都绕不开漕运艰难。

仅仅粮食匮乏就是个大坑。

既然承担不起,那索性就不要承担,直接废了便是!

刘晏隐约猜到了方重勇的谋划,长安城似乎并不是方重勇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

甚至都可能不在计划之中!

他的胆子,还真是很大啊。刘晏忍不住一阵唏嘘感慨。

在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关中挤的时候,已经有人在提前谋划其他的布局了。

这或许不是一个最优的答案,但一定是一个另辟蹊径,值得期待的新答案。

「对了,本帅还有一点小小的想法。」

方重勇又从镇纸下面抽出一张纸,递给刘晏。

上面写着「五亩菜园法」。

「这是?」

刘晏有点不理解,因为上面就写了这五个字。

「无论是不是佃户,耕地不足五十亩的人家,每一户都可以就近从官田中划出五亩新地,给他们种菜。

当然了,只许种菜,不许种其他的。

务须多种菘(白菜)丶萝卜丶胡萝卜丶莴苣丶菠菜丶竹笋丶茭白丶菌蕈(蘑菇)等。

一旦官府发现有人种其他的东西,便立即收回菜地。

每年年末,种菜之人必须向官府报备,不报备之家庭收回菜地。」

一户五亩地不值一提,但专门种菜,这个想法却很有意思。

事实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话,压根不需要种这麽多菜,因为根本吃不完,又不方便存放。

如果眼光只聚焦到此刻,肯定会觉得方重勇是在发神经,弄一些莫名其妙的法令。

可是,若是将目光放在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待汴梁城完工后,城内一定会有大量官员丶商户丶工坊工人。这些人可不会种田,但他们同样长着一张嘴,那是要吃菜的!

所需汴梁城蔬菜的缺口,也一定会很大。

汴梁城将来人口会超过十万,二十万,三十万,五十万,也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

毕竟汴州的位置在那摆着呢,多条运河交汇,又离黄河很近,这就是一个天然的经济中心。

那时候,郊外每个农户一家至少五亩菜地,专门为汴梁城提供菜肴,无形之中便满足了一座城的蔬菜需求。

而且这些农户们因为习惯了种菜,根本就不需要额外去部署什麽,就能自然而然的达到效果。

方重勇的脑中,已经是在考虑五年之后的事情了。

「节帅请放心,这件事好办。

我们只要收回了大户们手中不合理占有的土地,便可以执行一系列新政策。

这是发展的起点,不破不立。

下官已经跟崔将军支会过了,待法令一颁布,即刻扑杀所有叛乱或者准备叛乱的人。」

刘晏对方重勇叉手行礼说道。他说话的语调虽然温和,但却带着冷硬的坚决。

比起方重勇深谋远虑的安排,本地大户这些虫豸,占着茅坑不拉屎,也就没什麽好说了,铁腕对待即可。

不服,就用刀子让他们服。

不收回他们的部分土地,一系列农业改革都无法推进,刘晏确信自己并非滥杀之人,只不过在这个节骨眼,当真是没有任何妥协的馀地了。

「对了,以前官府对于养牛不甚重视。

以后马匹的需求一定会减少,牛棚养牛的事情,必须要提上日程。

耕地多了,耕牛的需求也会增多。如何养牛,如何把牛养好,是头等大事。

官府可以向民间悬赏养牛之策,并设置一些官职给会养牛的人。

待牛养起来以后,只租不卖,作为官府的劳力,租用给百姓使用。

待将来耕牛多了,再卖与百姓。要把耕牛当人看待,什麽时候出力,什麽时候休息,官府的牛棚要有规定。」

方重勇又提了一条。

显而易见,他的注意力一直在粮食上,或者说在发展生产上。

近期在与众多幕僚商议的很多政策,都是跟这个有关的。比如说组织专人收集茅厕里的粪便,统一沤肥等等。

一切为了产出更多的粮食!

刘晏微微点头,没有多说什麽。方重勇见识不凡,心思缜密,并不需要他耳提面命的说教。

「民心不在于神器与法令,而在于吃饱穿暖。

将来汴州这里和其他地方比起来,优势就是有钱,粮食多,百姓富足,养得起精兵。

其他都不值一提。

如今天下四分五裂的,谁也没办法一口吃个大胖子。谁能活到最后,谁才能笑到最后。

种田没什麽值得耻笑的。」

方重勇叮嘱刘晏说道。

「节帅请放心,谁在做事谁又在捣乱,世人都是看得到的。

如今世道乱了,正需要节帅这样的人,来收拾乱局。

让天下人都能吃饱穿暖。」

刘晏意味深长的说道。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