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70章 匆匆那些年(下)(1 / 2)

加入书签

第770章 匆匆那些年(下)

林泰来在万历二十四年的徽州之行很顺利,对于写墓志铭和丧礼,林泰来已经是个熟手了。

毕竟以世人观念,墓志铭都是要尽可能请德高望重丶地位尊隆之人来写,而林泰来差不多就是当世最德高望重的人了。

所以刚刚带着《苏徽通商航海条约》从徽州返回的林泰来,又接到了一个单子,为刑部尚书陈于陛写墓志铭

林泰来刚登科入朝时,陈于陛就是翰林院掌院学士,经常打交道,对林泰来还算包容。

在原本历史上,陈于陛入阁为大学士,不过本时空因为蝴蝶效应,止步于刑部尚书。

对于故人辞世,快到而立之年的林泰来逐渐开始麻木了,其实这很正常。

他出来混时年纪不大,二十多岁就已经混进朝堂上层建筑了。而在同层次与他打交道的那些人,大多都是中老年。

如今随着时光流逝,那些老年人自然就最先开始一个个的消失。

又比如,前年当上礼部尚书然后为了争国本自爆的赵用贤也去世了,但他家没请林泰来写墓志铭。

当万历二十四年过去时,乐浪铜山和苏杭织造局合计向皇帝内库进献了三十多万两白银。

这比万历二十三年没有增加太多,林泰来觉得,不能让万历皇帝产生数字一直会增长的错觉。

万历二十五年到来,林泰来三十岁,本时空的万历二十五年比万历二十四年还要平稳。

连大比之年都不是,没什麽大事发生。

在原本历史上,因为援朝抗倭战争一直拖延着不能结束,给朝廷带来了沉重负担。

然后围绕战争丶财政等问题争论不休,这才发生了一些动荡。

比如沈惟敬和小西行长联手忽悠大明和倭国双方朝廷,导致议和失败,于是主张议和的兵部尚书石星就是在这年下狱论死。

但在本时空,因为援朝抗倭的快速结束,朝廷财政状况也大为好转,导致这两三年朝廷比原本历史平静的多。

虽然朝廷没大事,可林泰来没有放松对林党势力的部署。

宣府镇巡抚王象乾在宣府干了八年后,出人意料的被调往四川为巡抚。

按道理说,宣府镇巡抚久任之后,一般上升途径是升为宣大总督。

但这次「背景深厚」的王象乾居然只平调为四川巡抚,让多数人都意想不到,有人猜测是为了避嫌。

然后就是先后历经过大圆满资深御史丶两任文选司郎中的王象蒙,也出外为巡抚,参照的是当年清流党人骨干陈有年的路数。

于是山东新城王家出现了一门三巡抚的奇观,不过三人的履历都非常扎实,别人挑不出毛病。

接替王象蒙的为文选司郎中的人是考功司郎中陈允坚,别人肯定争不过。

当万历二十五年过去时,乐浪铜山和苏杭织造局合计向皇帝内库进献的白银依旧是三十多万两。

时间到了万历二十六年,朝廷陡然又一次热闹起来。

首先开春就是三年一次的科举大比,朝廷又迎来了一批新人。

在原本历史上,这次考试的名气不算小。

因为本科状元赵秉忠的殿试试卷完完整整的保存到了四百年多年后并公开展览,让后人很直观感受到了状元的综合功力。

不过在本时空,主考官换成了已经谦让过两次的首辅赵志皋,结果自然也面目全非了。

文震孟凭藉「本事」考了个探花,一扫文家数十年来的科举霉运,并与老师林泰来形成了一个师徒三鼎甲的科举小「佳话」。

还有林泰来的另一个弟子冯梦龙丶以及林府门客周道登也苦尽甘来,这次终于得以高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