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6章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 / 2)

加入书签

第96章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孙一正直接被架去了都察院。

除了人以外,还有锦衣卫丶东厂暗中盯了孙一正近一年,所搜集到的罪证。

葛守礼见了,自然也会明白皇帝的态度。

甚至于,在孙一正入宫的时候,抄家的人,就已经在去往他府邸的路上了——这就是李进敢收钱不办事的缘故。

但这终究只是朱翊钧借题发挥,按死一个早就看不惯的小角色而已。

棘手的事还在后头——湖广这件泼天大事,才开始慢慢展现端倪。

朱翊钧咀嚼着岳阳王府四个字,缓缓坐回了御座。

湖广的事牵扯到宗室身上,并未出乎他的预期,甚至于,这本就在他的预期之中。

能干下火烧钦差这种事的,不仅要势力庞大,有这个能量,还得盘根错节,深耕地方。

流官必然是不满足这个条件的。

就像此前徐阶进言说,流官短则两月,长也就两年。

任期过短,在地方经营也不够长久,利益纠缠不深,没理由铤而走险。

至于土豪士绅就更是差点意思了。

单说豢养上千贼寇,就不是士绅能办到的事情。

也没能耐对张楚城的行踪了如指掌,让岳阳卫丶巡江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些最多出些从犯,使钱的使钱,包庇的包庇,总之,不可能占据主导。

能满足上述条件的,在湖广,也就只有宗室了。

作为「天下中土」的湖广,控雍引扬,连粤兼豫,襟带江汉,包络湖湘,自然是不乏亲王丶郡王。

湖广境内的藩王数量占到全部就藩亲王总数的四成,高居各布政司之首,被称作「宗藩棋布」。

势力广丶地位尊丶扎根地上以十年百年计。

无论是实力,还是动机,宗室都是第一等的嫌疑。

当然,还有更一个重要原因,几乎让宗室板上钉钉——那就是蠢!

只有够蠢,才会敢于犯下这种案子;只有够蠢,才会犯案后,还抱有侥幸之心。

要问本朝的宗室有多蠢?

如果说本朝的勋贵大多是废物,那麽宗室,基本都能称得上一声蠢猪。

就拿他登基后见识过的案子来说。

广西靖江王府的奉国中尉朱经谕,杀害宗侄,纵火烧庐焚尸,理由只是侄子多看了一眼自家妾室。

同样还是靖江王府,朱邦殴死祖母,乃是因为其人「冒禁鼓铸」,也就是私铸铜钱,被祖母发现大加呵斥,并勒令停止,其人就对祖母痛下杀手。

朱翊钧看了惊得下巴都掉下来了。

起初还觉得或许是靖江王府远离京城万里之遥,差人往返动必经年,天高皇帝远,才有此荒悖之行。

结果后来又陆陆续续得知这些宗室的蠢事,悬着的心才终于死去。

山东布政司,什麽鲁山王府的辅国将军,因为口角之争杀害宗叔。

庆成王府奉国将军,为了支取禄米,讨要赏赐,竟然匿父丧不报。

最可笑的是,去年朱翊钧收到的庆成王府贺表,就是其人用父亲的口吻写来的。

此外还有河南布政司。

原武王府辅国将军丶汝阳王府奉国将军,因为豢养匪盗,劫掠商户,甚至官运的物料也照劫不误!

东窗事发后,后者还意图出海,积蓄实力东山再起,好坏翻墙的时候是被衙役逮住了。

可见根本不是天高皇帝远的问题,就是单纯的心智低下。

只有这麽一批蠢货,才会在有相应实力的时候,展现出不符合实力的智力。

若是真干出火烧钦差这种事,反倒是符合朱翊钧对这群人的认知。

至于到底是不是宗室乾的,那就得好好查查了。

朱翊钧收回发散的心绪,看向张四维:「张尚书,如今湖广都指挥使是谁?」

唤尚书不唤张卿,只是为了与张居正区分,嗯,没有看不起张四维的意思。

兵事向来被晋党把持,此前过问杨博,如今就得过问张四维了。

张四维一副看戏的姿态,并没有打算参与议事,此时突然被点到,不由愣了愣神。

好在他埋着头,神情并不明显。

毕竟是进士出身的人物,很快便调整好心绪。

张四维出列行礼,对答道:「陛下,如今的湖广都指挥使,乃是詹恩,去年二月,由狭西都司佥书署都指挥佥事,升至湖广。」

也别问他为什麽一个礼部尚书,对兵部的事这麽熟,反正去年收钱让杨博给人升官的不是他。

朱翊钧点了点头,语气淡淡:「张尚书现在代杨阁老签署内阁事务,朕便直接问你了,詹恩的奏疏怎麽说?」

出了这麽大的事,地方三司,御史丶巡抚丶总兵都纷纷上奏,陈述原委。

其中巡抚和御史是钦差,可以上达天听,奏疏直接被通政使送到了御前。

而都指挥司作为三司之一,奏疏得先往内阁走一遭。

张四维早有腹稿,对答如流:「陛下,詹恩说,此事他有失察之罪,万死难辞,只希望能将功赎罪。」

朱翊钧追问道:「那以他看来,岳州卫到底有没有问题!?」

临湘县是岳州地界,也是岳州卫所在。

贼匪光明正大在地界内攻打县衙,杀害钦差,要麽是烂透了,要麽,就是故意的。

朱翊钧问的,自然是后者。

张四维回忆了一下,说道:「陛下,詹恩并未提及此事。」

朱翊钧直勾勾看向张四维:「那张尚书以为,此事跟岳州卫有关否?」

张四维一滞。

悄悄看了一眼皇帝脸色,脑海中飞速运转起来。

还没开始查,谁知道岳州卫有没有关系?

怎麽答都不算错。

但,问题不在于事实如何,而在于皇帝问这话什麽目的。

张四维沉吟半晌,也没揣摩到皇帝的意图。

不过,反正这事跟他无关,也跟一众晋人无关,哪怕查个天翻地覆,也不妨碍晋商做生意。

中枢把心思花在湖广,总比天天盯着宣大,让人提心吊胆地好。

想到此节,张四维才有了决议。

他才小心翼翼回道:「陛下,臣以为……可能有。」

「事情发生在临湘县,乃是岳州府的地界,若说岳州卫全然不知情,臣是不信的。」

「当然,这只是臣的一隅之见,较不得真,总归还是要派遣钦差,查过之后,才能有定论。」

朱翊钧点了点头。

突然道:「既然如此……朕要在京营挑一小营,与岳阳卫互换轮戍,卿以为如何?」

张四维眼皮一跳!

原来皇帝在这里等着!

一个小营三千人,一卫也是三千人,难怪问岳阳卫有没有问题!

但,无论是出于他的本心,还是姻亲丶朋党丶下属,都不愿意看到皇帝过多插手兵事。

张四维立刻一扫事不关己的态度,警觉了起来。

当即劝诫道:「陛下,此事事关重大,容臣思虑再三,回阁与兵部王尚书商议一番。」

他拿不准皇帝是忧心湖广局势,还是单纯借着湖广之事故意发挥。

但无论如何,只是天然警惕,就不能轻易应下。

朱翊钧却毫不相让,追问道:「张尚书以为,是哪里有不妥?」

张四维斟酌言语良久。

他面色为难道:「陛下,轮戍之事,先已有之。自洪熙以后,边防严峻,便会抽调京营赴边,连随圣驾官兵都未例外。」

「宣德之后,京营为补充兵员,也时常从各地卫所徵调官兵轮班赴京,入营操练。」

「但,彼时便是因为弊端难止,才被下诏废除。」

要论才学智慧,张四维也是不差的。

什麽国朝故事,制度沿革,同样信手拈来。

朱翊钧不露声色,好奇道:「什麽弊端?」

张四维恭谨道:「陛下,京营与地方轮戍,往往兵将不知,调度困难。」

「宣德三年薛禄便奏过此事,言说轮戍之后,『布营设阵难免有厚薄之失』。」

「同时,京营官兵,人去了地方,心却还在京城,往往懒散拖沓,不听号令。」

「正统年间,甚至还为此贻误过边防。」

理由总是能找到的,毕竟无论什麽政策,都有不妥的地方,往什麽方向放大了说,也是一门学问。

国朝故事这东西,就更是不缺了。

另外三名辅臣,被皇帝提前通过气,也不出言插话,只神色各异地静静看着。

朱翊钧摇了摇头:「又非是大规模轮戍,一小营也就三千人,还不至于卿说的这麽严重。」

「况且此事事出有因,方才卿也听见了,岳州府丶岳阳王府丶岳州卫……」

「地方勾连到擅杀钦差这份上,不先将岳州卫换掉,卿让朕怎麽放心再派人去?」

「朕记得,正统年间,福建邓茂七造反,也是抽调京营出征镇压罢?」

国朝故事,自然不是只有张四维能找到。

张四维一滞,旋即又换了个方向,劝道:「陛下,恳请容臣回阁后,与兵部王尚书商议一番,再详细奏报。」

说完这一句,他眼神真挚看着皇帝,衷心劝慰道:「陛下,当年英宗亲征,便是失于仓促,『命下逾二日即行』,如今涉及兵事,臣不敢轻言,且容臣谨慎思虑一番。」

朱翊钧手上动作一顿,显然心中并不平静,毕竟连英宗故事都搬出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