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变故事其一(2 / 2)
到六月九日,几乎所有的税官都被消灭,部分逃到府衙避难。
葛成等人开始在苏州的各个城门上贴出榜文,表明此次行动的目的仅仅在于惩罚税使及其爪牙,而并非一次反朝廷的叛乱。
同时告诫苏州百姓注意维护秩序,不得藉此次行动发动叛乱。
六月十日,苏州本地衙门,姗姗来迟,知府及其属僚一同骑马进入街市,与葛成等人展开和谈。
结果是,知府朱燮元宣布,逮捕几名逃往官府寻求庇护的税官,也就是漏网之鱼,并暗示之后会将这些税官处死。
而民变首领葛成挺身而出,自愿下狱。
民变遂熄。
在事后向中枢的报告里,巡抚曹时聘(前文因为公车私用被贬的那个,之后朦胧推升到巡抚)上奏对这件事定了性。
他说:「……但他们(指民变者)没有携带武器(这里与县志丶府志丶《吴葛将军墓碑》丶《定陵注略》等多出文献不符),也没有抢夺财物,事先通知邻居防止火灾蔓延,并放弃了一些买通免罚的钱财。
官员前来劝告时,他们跪地请罪,表示只是因为税官过于苛刻才采取行动,不会伤害无辜。等到汤莘(逃亡府衙的税官)等人被逮捕后,人群很快散去。
葛主动到府衙自首,愿意接受惩罚,以免连累他人,他的愤怒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苏州的百姓容易冲动,容易相信谣言,很多都是靠日薪生存的人,有了工作才能生存,失去工作就会面临死亡。
据我观察,染坊关闭导致几千名染工失业,织户关闭导致几千名织工失业,这些都是靠自己劳动维持生活的善良百姓,现在却被迫走向绝境,我对此深感痛心。
四府每年的赋税不少于几百万两银子,区区六万两的税收有什麽关系呢?如果不尽快取消这些税收,如何安抚这个重要的财政地区?」
这是奏疏的后半段内容。
显然与孙隆的奏报有出入。
万历皇帝两难之间,最后还是选择了折中。
于是颁布了一道上谕,要求追查葛成等民变组织者的责任,并且要求苏州府衙严厉追究那些下狱的税官的贪赃枉法行为。
而地方官员对这道圣旨做出了倾向性的解读——没错,圣旨是可以倾向性解读的,这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最后,葛成等人在监狱里被加以礼遇,十年后出狱,而那些税官则被判处死刑,成为了朝廷平息民愤的牺牲品。
至于商税。
穷究有明一朝,商税最后都没有收起来。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