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零八章 笑面虎(1 / 2)

加入书签

朱寅用了宁采薇带的调料,很快就吃下了只有二两重的烤社猪。

是真香啊。

明朝的猪肉,和后世猪肉的口味,差别还是挺大的。

宁清尘看着众人吃祭肉,虽然很馋,可惜她不能吃,就只能伸出小手,摸赵婵儿的脸。

赵婵儿立刻撩开衣襟,开始喂奶。

祭肉不仅是要分给人吃,还要分一部分给乌鸦吃。

周围的乌鸦在肉香的吸引下,一只只聚拢而来,很快就聚集了黑压压一片。

巫师和巫女们将祭肉投到神庙屋顶,投喂乌鸦。

「啊?」宁采薇不禁张开小嘴,低声道:「还要喂这东西?」

宁清尘觉得有趣,不禁在赵婵儿怀中咯咯笑起来。

「不要说这东西。」朱寅小声解释道,「神社祠堂边的乌鸦叫神鸦,可是神鸟.」

宁采薇这才明白了。

乌鸦是神社最常见的鸟,被称为神鸦,是鬼神的信使,也要吃祭肉的。

古诗中提到神鸦的很多,如「一片神鸦社鼓」丶「迎舞神鸦」丶「散抛残食饲神鸦」丶「从祠祭罢集神鸦」等等。

两个头戴羽冠的巫女一边投喂乌鸦,一边跳跟而舞,口中唱着隐晦难懂的神语。

为首的巫师则是望天,张开双臂,似乎在祈祷上苍。

宁采薇再次惊奇了。

她原本以为,巫师巫女这种存在,晚明应该很少,谁知不但广泛存在,而且还有固定的仪式。

朱寅却是毫不奇怪。明朝南方巫风极重,很多人迷信巫师超过医生,有病不吃药,却请巫家作法驱邪。

这也是为何九流之中,巫家的地位高于医家。因为民间百姓更相信巫家。

在明朝,遍布天下的神社祠庙,庙祝就是巫现和道士。

城中城隍庙中的庙祝,是各家道观派出的道土。

乡下的各种神社祠庙,庙祝就多是巫观了。

眼前的巫师和巫女,就是这几个神庙的庙祝。

这些充当神社庙祝的巫现,拥有了乡村中的神权,某种程度上也算统治阶层然而最吊诡的事,真正把持神权的又不是巫现,而是读书科举的缙绅。

在朱寅看来,巫其实是华夏原始萨满教的遗脉。

华夏原始萨满教分流为道家和巫家,道家和巫家同源,巫道也往往不分家。

如果将道教和巫家合流,改良强化为一个更强的宗教,会有什麽效果?

朱寅回到明朝之后,时不时思考,如何扶持道教和几大教抗衡。

此时。

大片的「神鸦」在神社上空盘旋飞舞,呱呱鸣叫,争先恐后的啄着祭肉,飘下一缕缕羽毛。

神鸦每飘下一片漆黑的羽毛,就有人抢夺。

尤其是神鸦尾巴上的翎羽,更是消除霉运的好东西。

一时间,广场上更加热闹了。

而那些本乡贵人的座位上撑着遮阳伞,前面还摆着案几,盛放着美酒佳肴丶

时鲜瓜果丶点心蜜饯,尽着贵人们受用。

张世勋等三人背后,甚至还有美貌丫鬟按摩捶背。

等到众人吃完了祭肉,各庙社鼓「咚咚」一响,社戏终于开始了。

大戏台后面,早就挂起了一道帷幕,将戏台和后面的庙门分割开来。而准备参演的戏班和艺人,都在土神庙中。

此时的土神庙,就相当于化妆间了。

帷幕一落下,幕后就传来丝竹管弦丶笙箫锣鼓之声。

紧接着,一个手持牙板,身穿青衣,头戴四方平定巾的清者,就在一个琵琶女子的扶下,从幕后出来。

而大戏台上,早就放了两个鼓凳。

青衣警者撩衣坐下,手中压板「啪啪」一响,幕后的管弦之声就只剩下二胡的咿呀。

接着那身穿绿色绣裙的琵琶少女,玉手一划拉,玉落珠盘般的琵琶语就铮锋响起。

朱寅等人以为是唱戏,谁知第一个节目是评书弹词。

那青衣警者抑扬顿挫丶字正腔圆的朗声说道: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富贵歌楼舞榭,凄凉荒家废台—」

声音苍凉悲壮,又带着一股空茫之气,一下子就让众人沉浸在一种意境之中好牙口!

青衣警者念到此处,那琵琶女子素手翻飞,边弹边唱道:

「为爱青山日依楼,白云红树两悠悠。秋鸿社燕催人老,回首梁唐汉晋周—

这女子琵琶声如泉水叮咚,歌喉如黄莺出谷,馀音绕梁,悠悠唱来娓娓动听,真有一唱三叹丶荡气回肠之感。

即便是不识字的乡农,也听的有点迷醉了。

恰在此时,天上一行大雁飞过,秋鸿冥冥,喉声阵阵。

朱寅听的暗自点头,心道这两人拿到后世,都是艺术家的水准了,可在这个时代,只是吃江湖饭的下九流。

众人听的如痴如醉,就连大和尚善灯禅师也不住点头,意有所动。

唯有那来自海外的天竺胡僧,对华夏风物毫无敬意,此时他神色微带不屑,

满脸写着不过如此的意思。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天竺是何等胜地。

他不但不听弹词,还回过头来,目光烁烁的搜索着各色女子,很快就找到了宁采薇。

这个小姑娘太美了,而且还是天足,真是神庙中绝好的圣女鼎炉啊。

要是把她带回去,大祭司一定会很高兴的。

此时此刻,他满脑子都是如何调教这个明国女孩的画面,不禁身上发热,至于戏台上美妙的音乐,他完全听而不闻。

宁采薇感知到天竺胡僧火热的目光,不禁微微一笑,露出一对浅浅的梨涡。

天竺胡僧对这等清稚女童最难把持,见状不禁色魂与授,身子都麻了半边。

朱寅当然也看到了宁采薇的笑容,也不禁心中暗笑。

宁采薇既然笑了,那就是起了杀心。

这胡僧真是找死。

戏台上,两人一评一弹的说唱完,向着台下行礼。

「彩!」

「好!」

「唱的好!」

坐在最中间的张世勋哈哈一笑,喝了一杯酒,挥手说道:「赏!」

随即就有一个小厮,封了五钱银子,用红包封了,飞也似的上台,唱喏道:「昭业公子,赏白银五钱!」

青衣警者和琵琶少女赶紧道谢不迭。

王大老爷王朝阙也不甘落后的说了一个赏,立刻就有小厮去赏了五钱银子。

刘大公子当然也不会小气,同样赏了五钱银子的红包。

两人得了一两五钱银子的红包,也一一道谢的说了一番吉利话。

全场两千多个乡民看戏,都唯张世勋丶王朝阙丶刘元初三人马首之瞻。三人高座主位,意气风发,尽显乡中之主的威势。

在本乡,这三家就是土皇帝。

朱寅看着三人,暗道我何时能后来居上,在本乡和这几人分庭抗礼,成为第四方势力?

东里张,金满仓。西里王,银满仓。南里的刘家玉满缸。

这青桥四大里,唯独少了北里的代表。

而他正是住在北里。

如果他强盛崛起,成为第四家豪门,就刚好成为北里的代表了。

到时,就是北里朱。

此时,大戏台上的锣鼓声又打断了朱寅的幻想。

这次还不是唱戏,而是萧筝合奏。

吹萧的少年吹得如泣如诉,圆润婉转。弹筝的少女弹的玉落珠盘,鸾鸣凤奏,却是一曲《傍妆台》。

「赏!」

张世勋放下酒杯,「啪」的一声打开扇子,随口作了两句诗道:

「休道村歌社鼓俗,正始之音野趣无。」

诗的意思是,张府中养的家班歌姬虽然是「纯正典雅」的正始之音,却没有眼前「村歌社鼓」的那番野趣。

言下之意,就是平日吃惯了大餐,吃点野菜还挺美味。

自矜之心,不言而喻。

实际上,张府中养的私家班子,演唱的多是郑卫靡靡之乐,又算什么正始之音?

同为读书人的刘元初也授授短短的须,笑着吟出两一首新诗:

「萧动溧水千尾鲤,筝落青桥一片云。琴歌酒赋神社下,功名富贵何必寻。」

他是差点考中举人的副贡,作的诗也比张世勋水平更高。

朱寅听了,忍不住吐槽一声凡尔赛。

你特麽要功名有功名,要富贵有富贵,已经是草民眼中高高在上的人物,还说什麽『功名富贵何必寻』」?

几个大人物各自封了五钱银子的红包,台上的吹箫少年和弹筝少女,当然又是千恩万谢。

接下来,又是一通三棒鼓,有点像是北方的鼓词,是在鼓声中说唱。

敲鼓的女艺人迈着一双天足,绕着戏台步步生莲,敲鼓唱道:

「梁兄啊,你道九妹是哪个?就是小妹祝英台-梁兄啊,我有一件伤心事,

想要明说口难开。」

朱寅发现,上台的女艺人,不管是琵琶少女,还是弹筝少女,还是这个棒鼓女子,都是天足。

她们不是倡优就是乐户,都有一个身份:贱籍。

这说明,身份低下的贱籍女子,多不缠足。

三棒鼓之后,才开始唱戏了。

第一场戏,是昆剧《龙虎斗》。

接下来就是《打稻戏》丶《过锦戏》。这种戏是老剧目了,是连宫中皇帝也要看的教化之戏。

等到下午子时之后,真是好戏连连,连接上演几出傀儡戏。

先是《七擒孟获》。

「这不就是布袋戏麽?」宁采薇说道。

朱寅点头,「布袋戏,其实就是傀儡戏,有两千年的历史。」

傀儡戏在后世,大陆地区早就没落。但在某岛却极其兴盛,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此时大戏台上,木偶和布偶做成的人物,居然有真人大小,在提线的操纵下,一个个的上台。

那些傀儡角色,穿着真人的衣服,看上去带着一种诡神秘的美感。

它们虽然被提线操作,可那些提线被衣服遮掩,并不容易看到。

首先上场的就是诸葛武侯的傀儡角色,但见「武侯」羽扇纶巾,真人也似,

在戏台上昂首挺胸的走了几步,抚须道(配音):

「魏延听令!」

这一声配音,语气犹如苍音龙锺,声震戏台,十分有穿透力。

原本有点噪杂的现场,顿时安静下来。

「末将在!」

随着另一个配音响起,脚步铎铎,一个武将般的傀儡人,也从幕后而出,来到武侯面前,动作夸张的行礼:

「魏延,请丞相一一示下!」

武侯的傀儡动作夸张的转身,摆头,机械而有力的抬手一指,喝道:

「吾命你为先锋官,率兵一万,把那孟获诱到峡谷!」

「得令!」魏延的傀儡摇摆着下场。

接下来就是一场场打戏,傀儡戏的打戏非常有特色,就像机器人一般,既有趣又怪诞。

在朱寅和宁家姐妹看来,傀儡戏就是现实版的动漫。

《七擒孟获》剧情很长,当然不可能全部演完,也只是演出最精彩的一折,

两刻钟便演完下场了。

别看只有两刻钟的演出,但先后上场了几十个傀儡人物,幕后的几个傀儡师又操纵又配音,其实十分辛苦。

接下来是台阁戏《八仙过海》。

所谓台阁戏,也是国朝喜闻乐见的剧种。乃是小孩演大人。

只见饰演吕洞宾的小男孩,脸上粘贴胡须,打扮的仙风道骨,老气横秋的半白半唱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