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1章 0101(2 / 2)

加入书签

赵馨带着嬴稷四处逛了逛,看完了学校的布局与各处设施,又到各个教室走了一遭。

因没有钢筋,这所学校仍是按照卯榫结构建造。

墨家那群大佬帮忙设计,最后建造出了十几座功用各不相同的,足有五六层高的教学楼。

教学楼按照易经风水建造,建筑与山水、草木交相辉映,每年司机各有美景,身处其中,哪怕什么也不做也让人流年忘返。

教学楼雕梁画栋,与寻常建筑无太大差别,看起来美轮美奂。

内里则按照赵馨意思,在结合了奇门八卦后分割成许多教室,还安装了无数透明玻璃采光,当朗朗读书声从教室飘散,在各处撞击回响,竟仿佛一首最美妙的乐曲,让人沉醉。

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是读书教书还是做实验,都是一种享受。

嬴稷四处走完,忍不住开口:“这学校是谁造的?让他去雍城将我的住处修缮一番。”

之前以为自己的生活已经非常不错,如今看来可差了不少。

养老,最在意的可不就是环境?

赵馨失笑,连连点头

:“我回去就将人找来,让他与您一起前往雍城,等修缮好您的住所后再回咸阳。”

嬴稷满意,又走了一会儿后,在一个教室窗外停下。

因为孩子年龄参差不齐,水平却毫无差别,所以每个老师都在抽签之后,被分配了几个孩子教导。

一则老师们虽然不是有做官经验就是才学远超众人,但大多都没有执教经验,只带几个学生也能让老师更容易注意到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吸收更多的知识。

二来,也能在这过程中提升老师们的教学经验,以后孩子多了,不至于手忙脚乱。

咸阳城内的孩子们,除了已经开始学习秦律,没多久就要成为秦吏的那些,其他孩子基本全都报名了咸阳学校。

而因为咸阳学校提供住宿,连带咸阳附近的几个城市,都有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到咸阳读书。

其中,又以雍城的孩子最多。

这些孩子及其父母,还是跟着嬴稷回咸阳的队伍一起过来的呢。

嬴稷在教室里看到了几个熟面孔,见他们跟在老师身边学得认真,完全没注意到周围环境,欣慰地点了点头。

这可是秦国的未来!

看完后,因不想打扰孩子们学习,嬴稷与赵馨很快离开了学校。

嬴稷在参加了学校的开业仪式后没多久,就带着人离开了咸阳,但与他一起到咸阳的李牧与信陵君二人却留了下来。

因为二人一个出身赵国,常年与燕国打得不可开交;另一个出身魏国,对自己的国家无比熟悉,所以嬴政直接将攻打燕国与魏国的任务交给了李牧与信陵君。

并非不信任白起与王翦。

只是前者经过多年历练,似乎明白了嬴稷当初为何忌惮自己,所以铁了心想要解甲归田去教书;

后者年轻力壮,如今也无太大功勋,但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嬴政也懂平衡之道,决定将攻打这两个国家的任务交给其他人,也免得王翦一家独大。

他不介意,不代表朝中官员不介意。

同时,也要防止朋党结交。

李斯赵高之事,他可不愿再次发生。

攻打魏国还要等段时间,信陵君暂时留在咸阳,与咸阳城内的将领、士兵相处交流,也算磨合。

李牧则早就带兵前往燕国了。

他早年将燕国揍得爬都爬不起来,如今也不觉得攻打燕国多难。

整个秦国都关注着与燕国的战争,赵馨的目光却放在了,刚被打下不久的,韩国旧地。

韩国一个小国,能在秦魏赵三国的包围下,骚操作频频却没被灭国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个国家可供耕种的土地,多啊!

关键韩国多平原,还不缺水。

——韩国土地大多在后世河南的管辖范围内,而河南,本就是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省份。

所以韩国才能安稳苟活这么久。

而这么大一片土地,显然不能白放着。

韩国与秦国也没什么大的仇恨,收复韩国百姓还是很容易的。

等将韩国的王室贵族软禁,又将他们赖以为生的土地低价卖出去一部分后,原本的韩国百姓便打心眼儿里认同了秦国王室的统治。

百姓对国家又没归属感,谁让他们吃饱,他们就认谁统治。

而等公路在韩国通达,秦国的其他东西也推广到了韩国之后,这些百姓对秦国的认同感就愈发深刻。

年纪小一些的孩子,都开始以秦人自称了。

王室贵族占据了一个国家大半土地,贱卖给百姓后,仍旧剩下了一多半,而这部分土地,当然需要用来种植粮食。

毕竟前方在打仗呢,不能缺了粮草。

而负责种地的,都是原韩国

王室贵族家中豢养的奴隶。

因为奴隶也可入伍攒功勋,秦国已经极难见到奴隶的身影,许多侍女仆从的地位也更像后世签了卖身契的仆从,而非任人打骂,性命连一头羊都比不过的奴隶。

赵馨还是第一次见到,数量如此之多的奴隶。

她有心解放这些奴隶,却被嬴政拒绝了。

这还是他第一次,态度坚决地拒绝了赵馨的提议:“他们想要摆脱奴隶身份?当然可以!上战场就行!”

赵馨沉默,最后到底没有坚持。

因为她突然想到,秦军队伍中,有不少奴隶出身的士兵在拿自己的性命去博一个未来,若自己这边轻飘飘地解除了奴隶身份,只怕会造成军营哗变。

但以后……

嬴政似乎知道她的想法:“统一后,可以废除奴隶制。”

赵馨松了口气。

征兵也是看地方的,许多地方的劳力都被抽调去了战场。

这场战争又不可能短时间内结束,所以秦国接下来的农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必须补足这部分的人力缺失——

社会的发展一旦停滞,想要再捡起来可没那么容易。

赵馨找到相里悟与相里锋师徒。

相里悟如今沉迷分析空气,以及各种新元素的发现,距离发现元素周期表也只差临门一脚,听了赵馨的话后也是两眼放空,完全不感兴趣。

反倒相里锋,在听闻赵馨想要他发明一些可以减轻百姓负担的农具时,当即两眼发亮地带着她去了自己的实验室。

进入实验室后,相里锋指着角落一堆杂物开口:“这里大半都是农具,是根据眉寿老人拿出的资料制作出来,后结合师父发现的一些理论改造的,您看看有用没有,是否还需要改造?”

老百姓的个体智慧也许不如相里锋这样的天才,但这个群体在长时间的积累中,肯定也会发现、发明一些好物。

而经过相里锋改良后,那些农具甚至让赵馨生出了熟悉之感。

最让她眼熟的,就是插秧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