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5 章(2 / 2)
所谓“内修守备”就是重点是加强北边防务,提高军事抗衡能力。为此他便相
继起用在东南抗倭立大功的谭纶、戚继光、王祟古、方逢时、李成梁等著名边将(),主持蓟镇、宣府、大同、山西和辽东边务。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张居正奏请明穆宗赋予边将更多主动权,赋予将领们“专断”的权力。
而在积极操练兵马、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又大力加固增设城防,修筑明长城,提高大明的军事实力。”
““外示羁糜”就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并积极加强友好往来,毕竟大明的情况不好,实在不适合打仗,所以他选择议和为主。
可以说,在张居正执政以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永乐帝面色平静,他心里是叹息的,和谈永远是一时的,还是要把豺狼打怕才行,但是他也明白,那个时候是没办法打了。
好在不是屈辱求和,他也能接受。
【“而后张居正开始清查土地,增加税收。
他实行了一条鞭法,把租赋,徭役,杂税折合成银两收税,实行货币银本位制。可以说,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
“在当时,由于土地兼并、隐漏,人口逃亡流失,户田二籍混乱失真,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财源祜竭。
由此,张居正才推行一条鞭法,即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赋税相对均平。
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
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
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
农民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
还有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改为“官收官解”制。
桩桩件件,可以说真的有为百姓考虑。”
“除此之外,他还决定修缮水利,因为江南南粮北运,以漕运为便。
但由于正统以后,黄河屡屡溃决,给漕运带来了很大困难。
隆庆、万历之际,由于黄河溃决,运道堵塞,虽然曾经恢复过海运,但以失败告终。
于是为了疏浚入海河道,张居正采纳了潘季训的意见,用一年半时间,修筑黄河到淮河的堤坝,有效地抑制了黄河泛滥,使漕运畅通,同时使得多年的弃地复变为良田。
潘季训的治河办法,对其后数百年都具有深刻影响。”
“就这样,在张居正的积极变法下,当时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可以说是做到了国富民丰。
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更是一个长足的进步。”】
张居正不由自主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这就是他最后的收获吗?
国富民丰。他为这个词而欢欣鼓舞,他愿意继续为此而努
() 力,做得更好。
【“这次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使明朝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也使得本来十分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转机。
但与此同时,改革触动了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对抗。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皇帝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
“这本该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可就在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万历命潘致仕。
潘晟乃张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
有人问,人已经死了还能怎么失宠。
当然可以,但是言官把矛头指向张居正。
万历于是下令将张居正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而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后皇帝在舆论的压力下才中止进一步的迫害。”
“看,死人才没办法做什么,活人是可以尽情的报复的,所以死人也可以失宠啊。”】
张居正不露声色,让人看不出来心情。
其他朝臣却都神色各异,这可是关乎到接下来的朝廷局势,说不得就有大变了。
【“经过十年改革,大明实现了短暂中兴局面。
张居正用高压手段,自上而下实行改革,是自商鞅变法以后,又一次成功的改革,影响深远,这也就是为什么张居正被誉为明朝第一政治家。”
“至于人死政消什么的,唉,想开点就一切都是浮云。”】
张居正脸皮一抽,这恐怕很难看开吧。
商鞅不由看了眼大王,他因为不会人死政消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