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8章 百万贯(2 / 2)

加入书签

王韶顿时加了一把柴:“韶这次上京诣阙,经过凤翔府时与张横渠见了一面,横渠先生为人敦厚,并不掩其弟子之功,直言这‘生产力’理论,是其弟子明远从‘横渠学说’中归纳得出。”

王韶将他在凤翔府横渠书院的所见所闻尽数告诉了王安石,最后还补充了一句。

“韶于凤翔张子厚处,还看到了明远所答的几张课业卷子,此子的文章,内容详实,言之有物,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可见此子所学甚是扎实。”

王安石最早听说明远这人,是从薛向的书信里,得知明远以“仿单”和童谣的形式在陕西路宣扬“青苗法”。他也看过明远所写关于新法推行过程中种种弊病的文章,明远的学识水平如何,王安石自也清楚。

再后来,司马光与横渠弟子当面辩论的“轶事”也已经从陕西传到了京中。王安石等人都听说了。

京中有人笑司马光竟被一小儿一言驳倒的,也有人为司马光辩护,说闻名天下的司马大学士故意相让,否则怎可能说不过张横渠门下一名少年。

甚至有人说,这件“轶事”,也已经传入宫禁,传到了官家的耳朵里。

王安石此刻听王韶提起,顿时抛去了当初看到明远直言弊病时的不快,拈须颔首道:“此子确实有些不同。”

王雱争强好胜心重,听父亲和王韶都夸奖明远,心里已是不大舒服,想要开口插嘴。

谁知王韶却与王安石对视一眼,突然异口同声地道:“只是怎么这么能花钱的?”

明远,这少年……也太能花钱了吧!

按王韶所说,横渠书院正在进行的“井田”实验,就是在明家买下的土地上实施的。

而明远到了汴京城中,一出手,又将这样贵重的贺礼赠给了王安石的女婿。

王韶便问:“介甫可是已经见过明远了?”

王安石却断然摇头:“没有……”

王雱从旁补充:“小侄今天也问过,那明远虽然送了这么一份厚礼,他却没有亲自来过府道贺。”

这下王韶与王安石都有些面面相觑。

俗语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多少人想方设法、花样百出地向王安石送礼,为的就是能见这位宰辅一面。

谁知明远礼送了,人却不来。

王安石原本已觉得见不见明远无所谓的,现在又突然感到很可惜。

心高气傲的王雱想通了这一茬,更是差点气歪了鼻子:“不会是看不起咱们临川王家吧!”

待王韶告辞之后,王安石转向儿子:“张横渠门下对于经义的诠释,对此次变法,乃至国家大计都是极大的支持。”

陕西张载的学派,竟然能转而支持新法,这是王安石绝没想到的。

要知道,张载的弟弟张戬正是因为反对新法,在朝堂上与王安石起了冲突,才会贬官出外的。

“雱儿,这件事就交给你吧。你在汴京城中也算是交游广阔,便去结交一下那明远,以你的眼光,来看看这人究竟如何。”

王雱自负聪明,时常自夸自己看人极准,所以王安石才交给他这个任务。

而王大衙内在汴京地面上确实人缘不错,朋友众多,打听起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并不是什么难事。

很快,他就得知,这明远刚刚在城南赁了一座占地颇广的院子,开了一家刻印坊,说是要刻印书籍。前一阵子据说还为苏轼站过台,在大相国寺安排了“签名售书”,售苏轼的书。

王雱顿时满心的不乐意——要知道苏轼那可是妥妥的旧党,曾经不止一次上书天子,指责新法“扰民”。

明远既然帮助陕西路推行“青苗法”,那就是站着新党一边;可是现在又结交苏轼。

首鼠两端的小人!

王雱心中顿时生出大大的不满。

但他也实在是无法按捺住心中的好奇,想要见识见识明远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

于是,这位王大衙内特地捡了一个旬休的日子,打听了明远人在城南刻印坊中,便换了一身便服前去拜访。

他一到刻印坊,忍不住便被这座作坊的规模感到惊叹——这是将三座比邻而居的民居院落相互打通,形成了一个三进的大型院落。

王雱抵达刻印坊门外时,就已经能听见院墙内脚步声匆匆,不断有语声响起,人们在相互交谈,其中又夹杂着叮叮当当器物敲击的声音……整座刻印坊听起来是一派生气勃勃。

王雱自己就没少和刻印的作坊打过交道,但他一没见过这么大规模的作坊,二没见过这样繁忙的刻印坊——这不仅令人想象:这家刻印坊的生意得又多好?坊里怕不是有上百名雕版工人,同时在刻印五六本书?

王雱当即打定主意,来到作坊门首,求见东主。

“我们东家今天刚好在这,小官人稍候便是。”

王雱左右看看,正待翻看作坊跟前摆着的几本书册,忽听脚步声响起。王雱抬起头,只觉得眼前一亮。

面前的小郎君相貌再出色不过了,而且不带半点庸俗浮丽。就连王雱这样眼高过顶的,见到明远,也只觉得心头格外清爽。

“您是……王大衙内?哎呀,是我失礼了。”

明远望着王雱,眨了眨眼睛,忽然福至心灵一般地猜出了王雱的身份。

王雱被明远用带有崇拜的眼神看着,只觉得浑身轻飘飘地几乎浮起。

果然,还是他王大衙内名满京华,连远道而来的陕西士子都钦佩不已。

只听明远拱手行礼:“久仰衙内的大名……”

王雱打个哈哈刚要谦虚,就听明远补充道:“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